在讨论明朝的灭亡原因时,很难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一位皇帝。然而,从某种程度上看,自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申时行选择归乡后,大明王朝便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纷争。若从时间线来看,万历的前十年无疑是张居正的黄金时期,而随后的十年则为申时行的舞台。申时行,这位曾掌控大明最后一抹清明的关键人物,却受到了后世众多误解第一配资门户,甚至连其身世也被错误地曲解,流传至今。
这种误解的版本广泛流传,很大程度上源于一本影响力巨大的书籍《明朝那些事》。书中提到,嘉靖十四年,苏州一位名叫申的商人,在游玩途中与一名女子相遇,两人很快情投意合并同居。随后,女子怀孕并生下了申时行,作者甚至为其编织了一段复杂的故事:他是私生子,母亲是尼姑,而申姓商人由于害怕社会舆论,不敢认亲生儿子,只好将他送人。幸运的是,申时行被前苏州知府徐尚珍收养,徐知府视如己出,并为他取名徐实行。故事描述到申时行28岁时才得知自己是被养的,但这并未对他的人生产生任何影响,他依然在科举中名列前茅,最终高中状元。随后的情节令人感叹:状元回乡后,却遭到养父的拒绝,继而被迫认祖归宗,回到申家。申时行就此更名为申时行,这个版本听起来极具戏剧性,但却存在诸多漏洞。
展开剩余73%首先,商人与尼姑相恋并产生私生子的情节,不仅荒诞,且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观念。再者,徐知府怎会收养一个不相干的孩子并照顾其多年,还为他提供教育?即便他真心疼爱养子,为什么在状元考试成功后,拒绝让他继续留在家中,反而催促他回归本家?更重要的是,查阅《明史录》电子版数据库,我们发现并未有名为徐尚珍的苏州知府记录,这一切似乎都充满了疑点。
事实上,这个故事并非真实的历史,而是后世所编造的半真半假的传言。虽然申时行的确曾叫徐时行,但“徐”姓的来源并非来自一个苏州的知府,而是因为他祖父家境贫寒,将他过继给了姓徐的舅舅。因此,申时行的父亲是他的亲生父亲,而非一位风流的商人,母亲也并非尼姑,而是贤良淑德的王氏,他也从未是私生子。关于这个版本的故事,其实源自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评弹中的《玉蜻蜓》。其中所塑造的徐尚珍与尼姑等角色,纯粹是虚构的文艺形象。
为什么有人要编造这个故事呢?推测是因为申时行的家族在苏州本来只是一个无名小家族,而在他成为首辅后,家族地位迅速上升,尤其是在清初,成为了苏州四大家族之一。有人因此心生嫉妒,或者曾受其家族压制,便通过编织虚假故事来进行报复。
除了身世被误解,申时行的政绩也常常被争议。对于这位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明代的评价普遍较好,但到了清代,评价却褒贬不一,尤其是贬低之词屡见不鲜。至今不少人认为他是一个极其精明但无所作为的官员,形容他为“最会混”的首辅。对此,我们不能简单以“混”来评价他。倘若将“混”做一个职场比喻,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毫无作为的人,最终连饭碗都保不住;另一种是不求晋升、平淡度过一生的普通人;还有一种人,看似在“混”,但实际上他们通过自身的情商与智商,不断晋升,最终成为公司领导层的核心。申时行显然属于最后一类。他在张居正去世后,担任了近十年的首辅,在外界看来,他似乎平淡无奇,但其实他在背后默默处理着大量事务。
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赈灾工作。明朝末年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影响,灾害不断,申时行任职期间,也未能幸免。据《明史》记载,旱灾、水灾、蝗灾等灾难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申时行不仅仅是发放粮食那么简单,他还必须确保灾民得到真正的帮助,重建家园、恢复生产,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民变。他提拔了治河专家潘季训,并让其最终晋升为工部尚书,从而为减少灾害发生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重大方面是边疆问题。万历十一年,云南缅甸爆发边境危机,万历十八年蒙古土默特部来犯。申时行凭借稳健的策略,采用了先剿后抚、以抚为主的手段,成功化解了这些潜在的危机。这一系列处理方式,虽然没有带来赫赫战功,但却稳定了大明的前期局势,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申时行的稳重和冷静,也源自他家族的经商理念和他年轻时在翰林院积累的深厚学识。在张居正那种刀枪利器的改革后,大明朝的高层需要一位像申时行一样冷静、理性、能够缓解矛盾的人物。在明朝政治斗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申时行十年的执政,使得整个内阁重新找到了平衡,尽管他的表现没有像张居正那样激烈、闪耀,但他的领导风格正是当时最适合的。
然而,正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申时行凭借着高超的政治手腕得以稳住首辅之位,但也因为过于圆滑的性格,尤其是在立太子问题上与朝臣发生冲突,最终陷入了两难局面,被批评为阳奉阴违,最后辞去职务,归隐山林,安度晚年。退休后的申时行将大部分时间投入诗词与山水之中,度过了安逸的晚年,享年八十,直到万历驾崩前六年才去世。
尽管申时行的功绩并未让他成为最耀眼的首辅第一配资门户,但他在大明王朝中后期的政治风云中,无疑是最幸运的一位。
发布于:天津市高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