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广州东环城际正式开通运营,位于番禺的广州大学城站同步投用。这一关键站点的落地,彻底破解了长期制约游客到番禺辖区内广东科学中心科普游的“最后一公里”交通难题。如今老牌配资平台论坛,从该站点出站即可直达广东科学中心,标志着这座位于番禺的“科学殿堂”正式迈入轨道交通时代,不仅让番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更便捷的科普服务,更让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游客能高效通达,为番禺区科普事业与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东科学中心门口城际开通
出行困境:番禺科普地标曾陷“辗转难达”
坐落于广州大学城的广东科学中心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大的综合性科技馆,目前拥有13大主题展馆超700件展项,设有5大科技影院,具有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学术交流和 科普旅游四大功能。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直以来,广东科学中心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互动体验的形式,让观众在动手参与、亲身体验中获得科学知识,接受科学的熏陶,是孩子们流连忘返的科学乐园。 但是由于没有地铁等便捷交通线路直达,游客带老人、孩子到广东科学中心,需要在大学城南或大学城北地铁站下了地铁后再转坐公交、骑自行车或打车才能抵达,尤其是对带着孩子的亲子家庭来说,交通周转的时间成本非常高,极大限制了广东科学中心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的辐射范围。
“盼了很久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以后我从东莞来广东科学中心方便多了。”家住东莞金地格林小城的陈女士开通当天就迫不及待坐城轨体验了一下。陈女士是广东科学中心的“忠实粉丝”,很喜欢这里的展览和巨幕影院。但此前往返番禺,让她颇感吃力:“要先坐广肇广惠城际到广州长隆,再转7号线到大学城南,最后坐202路公交到广东科学中心,全程得两三个小时;自驾也要一个半小时,过路费也不便宜。”她坦言,要不是因为非常注重观影的感受,而且很喜欢看科普展览,恐怕很难坚持经常来这里。
交通革新:从“辗转难达”到“一站通达”
广州东环城际的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广东科学中心以往交通不便的状况。广州东环城际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中的重要骨干线路和关键联系通道,线路北起花都站,途经广州花都区、白云区、天河区、海珠区、番禺区,全长约76公里,设计速度为160km/h,共设白云机场北站/南站/东站、琶洲站、广州大学城站、番禺站(广州南站)等16座车站。其中,广州大学城站就位于广东科学中心门口广场,共有A、B、C三个出入口。通过这条线路,游客还可通过广州地铁2号线、3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11号线、14号线、22号线等地铁线路高效换乘,让广东科学中心深度融入广州交通网络。
广州东环城际广州大学城站出站即可达广东科学中心
同时,通过城际线路,也无缝串联广惠、广肇、广清等多条城际线,让佛山、肇庆、东莞、惠州、清远等周边城市的游客通过“高铁+城际”的联程方式便捷抵达广东科学中心,这意味着该中心真正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以点带面形成大湾区“1小时科普生活圈”,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城轨在广东科学中心的站点开通真的是太方便了”,陈女士说,城际开通后,她从广肇广惠城际坐到番禺站,然后转广州东环城际2站就可以到广东科学中心,全程1小时左右,可以随时来看电影和展览了。
发展升级:书写“轨道上的大湾区”科普新篇章
广东科学中心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理事长卢金贵表示,广州东环城际是连接白云机场和广州南站的重要枢纽,线路的开通实现了广东科学中心与轨道交通“零距离”衔接,解决了广东科学中心一直以来的交通难题,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联通,更是科学资源与公众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广东科学中心接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交通网,服务全国各地公众创造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广州东环城际轨道的顺利通车,不仅方便了公众前来广东科学中心参观,同时也方便了湾区科普工作的交流与发展,更将航空客流、高铁客流与科普客流高效整合,实现“交通枢纽”向“功能枢纽”的质变,把新质交通力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和湾区创新发展,助力广东科技强省建设。
文:番禺融媒记者 陈晓 通讯员 李早花
图:广东科学中心提供
高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